叶相发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海光
盛夏清晨7时许,大余县石桥下街社区爱心餐厅粥香四溢。餐厅负责人、58岁的钟文清躬身搅动一锅热气腾腾的营养粥,身旁的儿子刘经琦正麻利地摆放碗筷,为即将到来的老人们准备早餐。
这寻常的晨间景象,是钟文清一家对爱心的躬身践行。优良家风,就在这一粥一饭、举手投足间无声传承。
饭桌上的家训课堂
“父母教导,做人要像铜钱,外圆内方;行事应似圆规,循规蹈矩。”钟文清放下勺子,回忆起往事。
其父钟国训曾任南安中学校长,母亲曾宪玉是水城小学教师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夫妇俩微薄的工资需养活九口之家,仍常常帮助学生。
“饭桌上,总摆着额外的碗筷,常有学生来吃饭。”钟文清记忆深刻,“有一次蒸了3碗鸡蛋羹,父亲全分给了学生,我们兄妹5个只能啃红薯。父亲却说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但更要懂得雪中送炭’。”
小小饭桌,亦是课堂。饭前,钟国训常执筷蘸水,在桌面写下“忠信”“仁爱”等箴言,再娓娓道来其中深意。饭后,则带着孩子们齐诵《钟家家训》:崇尚文明,讲究礼仪;爱国爱家,尊老爱幼;多学技能,谦虚谨慎……在钟文清的记忆里,父母待学生如同亲生骨肉:发现学生买不起文具,钟国训悄悄塞几角钱;冬天有学生缺衣,曾宪玉就把自家孩子穿小的衣服洗净,拿给学生;放学后,总有几个学生来接受额外的知识滋养……
无私付出,铸就深厚师生情谊。“父母退休后,学生常来探望,一声声‘钟校长’‘曾老师’喊得亲热。”那时,钟家兄妹才深刻领悟,父母倾囊相助的背后,是人世间的质朴善良与沉甸甸的责任担当。
小巷里的爱心接力
钟文清退休前曾任石桥下街社区党支部书记,20多年社区工作,让她深知独居老人、空巢老人“吃饭难”的辛酸。
“父母帮助学生,我也可以帮助老人。”2017年,钟文清拿出积蓄,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爱心餐厅,免费为老人提供餐食。
“妈妈得知我要办爱心餐厅,二话不说资助了1万元,并动员全家人参与。”钟文清说,妹妹钟小茵每天围着灶台忙碌,帮忙炒菜;弟媳陈玉香定期送来水果蔬菜;有行动不便的老人,钟文清把饭菜风雨无阻送上门……“父母教我们,要乐于助人、多做好事。”钟小茵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家风的精髓。
好家风,更在后辈身上熠熠生辉。2020年,在广东担任模具设计师的刘经琦深夜被父亲电话惊醒:“你妈妈早上下楼摔断了腿。”他连夜奔回,辞去月薪过万的工作,承担起所有照料,端水喂饭、擦洗按摩、清理污秽。“孝敬父母,天经地义。”刘经琦话语铿锵,“妈妈坚持为老人送餐,她是榜样,我必须做她坚强的后盾。”
如今,身为黄龙火车站派出所辅警的刘经琦,工作中恪尽职守,休息日一有空,他就在爱心餐厅扛米搬菜、维持秩序,专挑重活累活干。
八载春秋,爱心餐厅不仅温暖了社区老人的胃,也抚慰了留守儿童的心,更汇聚起超2000名志愿者的涓涓暖流,形成了“党员带头、群众接力”的奉献风尚。
调解室里弘扬好家风
钟文清的奉献情怀,不仅在爱心餐厅闪光,更在基层调解一线彰显。
作为南安镇返聘的专职人民调解员,她将家训里“临事让人一步,临财放宽一分”的智慧,融入基层治理实践,成为化解邻里纠纷、促进家庭和睦的“贴心人”。
日前,南安镇新珠村一对夫妻因沟通不够,情感疏离、矛盾频发。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,钟文清没有讲大道理,而是以情入理,讲起自己的经历。“我年轻时,和老刘也常为些鸡毛蒜皮拌嘴。有次吵得凶,我爸就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两个字:‘让’和‘听’。”钟文清声音平静地说,“他说,过日子就像熬粥,火太急就糊,水太少就干。让一步是给锅里添点水,听一句是让火候更均匀。多想想对方的付出,多听听彼此心声。小事让一步,心宽一分,家就和睦一分。”在钟文清耐心劝导下,夫妻俩敞开心扉,认识到自身不足,承诺将会加强沟通、相互体谅,共同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。
钟文清身体力行,将好家风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于调解中润物无声。父母播撒的善念,在她手中成长为服务社会、奉献群众的参天大树。
在大余,如钟文清般默默耕耘、弘扬优良家风者还有许多。近年来,作为全国文明城市,大余县依托“赣鄱红色娘子军”“孝道好家风”等宣讲力量,线上开展“虔橙家教”授课,线下开展家风家教、移风易俗等主题宣讲。一个个鲜活感人的家风故事,激励万千家庭见贤思齐,将孝老爱亲、助人为乐、诚信担当、和睦邻里等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。